「孩子,你預備好未?」
羅玉麗
社工
跟爸爸離婚兩年後,媽媽便與林叔叔拍拖半年,到了現在她要再結婚了。許多大人都問我:「有甚麼心情?預備好迎接新生活未?」起初,我會敷衍他們答:「好好」或「無乜特別」。漸漸,我發現……原來我的感受好像打翻了的調色盤一樣……
轉
- 放暑假前一天,媽媽跟我說暑假期間她會與林叔叔結婚。下學年我們要搬去林叔叔的家居住,地址要轉、學校要轉、去玩的公園和中心要轉、學游水的泳池和老師也要轉……
- 好不捨!我要與黃老師、5A班同學、好朋友小禮、小文和鄰居小每分開,不能再跟他們傾心事和一起玩!那麼,剛才就是我在學校上課的最後一天,我還沒來得及跟他們道別。
- 好難過!媽媽說到了林叔叔的家居住,我要跟他的弟弟,即另一位林叔叔同住一房。擺放玩具和模型的櫃不能帶去,畫架不能帶去,我將要放棄大部份的「戰友」和我的嗜好!
- 好陌生!新的地方如果比現在差,那怎麼辦?
- 好擔心!將來會不會沒有人跟我做朋友、老師會很兇惡、功課追不上、沒有泳隊或不夠資格加入、見不到爸爸和嫲嫲嗎?怎麼辦?
變
- 由三人變成二人生活才剛剛適應,現又變成三人生活,但這不是我一直祈禱的組合,我是希望我的親生爸爸回家,好失望!
- 媽媽以前對我的寵愛和起居飲食的關注已被林叔叔分薄了,現在我多了獨個兒和旁觀者的生活。
- 媽媽的心情會受著與林叔叔的相處而轉變,她曾因與叔叔吵架而長睡不起,沒心機安排我的三餐。她也試過拂袖而去,剩下我和叔叔,我感到不知所措,好擔心和害怕她會遺棄我!
- 媽媽心情不好或要跟朋友上街的時候,她會叫我跟著叔叔,這幾個小時好尷尬,也感到窘迫!
- 每週與姑姐返教會然後到嫲嫲家聚餐的習慣會變、叫嫲嫲的人會變(因為我要改姓),好傷心!
- 沒有爺爺和叔叔的概念和生活圈會變,沒有長輩共住的生活會變,好不安!
- 我在睡午覺時,聽見媽媽和外婆的對話,知道那位爺爺並不喜歡媽媽結過婚,更不喜歡她有孩子。外婆探問媽媽會否交我給爸爸,或交給她照顧,媽媽猶豫了一會說:「暫時不要,有了我們的孩子再算。」即是說……有了弟妹,那個家就容不下我了。
- 林叔叔有了自己的仔女時,他和他的家人會否漠視或惡待我呢?
改
媽媽突然說要帶我去改姓,我感到好震驚、好迷惘,我不再是鍾一生?我以後叫林一生?我腦海裡問了千百句:
「點解?」
「可唔可以唔改呀?」
「我唔想改!」
「我想叫返自己個名呀!」
「爸爸知道點算呀?」
「爸爸實會好唔開心㗎!」
「爸爸以為我唔要佢嬲咗我點算呀?」
「我改咗姓,爸爸、嫲嫲和姑姐以後係咪唔再理我㗎?」
「我仲係唔係爸爸個仔呀?」
「第日D同學叫我『鍾一生』,我仲應唔應他們呀?」
「我點講畀人知我已經不再是鍾一生?」
「同學和朋友如果用我兩個名來開玩笑,我怎辦好呢?我這幾個月唔想返學呀!」
「如果媽媽真係將我交畀爸爸,我係咪要改返姓鍾?如果由外婆照顧我,我需要改跟她姓嗎?」
照顧者備忘錄:
隨著共住父母再婚,孩子要面對許多的轉變,當他們不懂、不敢或不去表達時,他們同時又承受著上述錯綜複雜的思緒與情感,他們的身、心、社、靈都會受到負面影響,健康的成長會受到威脅。
- 筆者縱觀許多的建議,領悟到一些通則來幫助孩子適應:
有充足的時間讓孩子作心理預備和互相了解
開放溝通
從孩子的角度去感受和理解
與孩子共議他們認為合適和樂意接受的方案
靈活執行
適時檢討
從落差中汲取智慧再嘗試
- 有不少沒改姓的子女能與繼父母有很好的關係,但也有些子女隨著母親與不同配偶的離離合合,要承受多倍的壓力。因此,原生父母需要仔細考慮改姓的必要性、孩子的意願和對孩子的影響。短暫的尷尬可以隨著掌握到如何回應別人的誤會和疑惑而消除。最理想是與孩子的父親預告,以便他和他的家人也有空間適應,並能在面對孩子時給予客觀和正面的回應,免孩子落入內疚和自責中。
- 透過遊戲和有關再婚的故事書,以幫助孩子多一點了解有關父母再婚及自己的權責。嘗試讓他們代入角色,隨後引發他們提問及分享感想。
- 鼓勵子女在適當時候將感想和需要,坦誠地與原生父母分享,促進彼此的了解。
- 一般家庭的子女並不會見到父母結婚的場面,而再婚家庭的孩子則可能會見到一次或以上這種場面,他們內心好可能會出現不能預知的矛盾狀況,事前或當日需要家長或照顧者用心敏銳觀察和了解,及早給予疏導。家長最好預先跟孩子商討,對於他們是否願意出席及參與程度的意願後,再作安排。如果有多過一位的子女,需要個別了解他們的意願和感想,因每個生命也是獨特,他們與原生父母及繼家長的關係也各有不同。因此,父母需要另作安排,好讓孩子知道父母尊重他們的意向,更珍惜他們的真誠。長遠來說,子女會學懂表裡一致、自主、高自尊感,並為自己的意決負責任。
- 不是與孩子共住的原生父母需要盡力與繼父母建立正面的親職夥伴關係,保持開放的溝通,以助孩子在健康的情緒中成長。
- 原生父母之間和他們的姻親,都不要利用孩子作為傳聲筒或探子,當談及繼父母時須保持正面客觀的態度,有助孩子在安全可信的心境中成長。
- 父母如感到孩子在預備面對或適應上出現困難,可邀請輔導員或遊戲治療師協助判辨孩子的情況,運用他們的專業幫助孩子疏導感想,並協助他們在家庭轉變中有良好的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