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媽媽的心路歷程
受訪者 : 李惠蓮
撰 文 : 韋佩文
我是四個兒女的媽媽。兩個兒子是現任丈夫與亡妻生的,長女是我和前夫生的,幼女是我和現任丈夫所生的。一家六口,除了幼女,各人也經歷過兩個家的生活。
我的兩段婚姻:
我在二十多歲時,已經歷婚姻失敗。與前夫結婚幾年,我們育有一個女兒。可是,我與女兒經常活在家暴之中。雖然婚姻生活不愉快,但我也沒想過離去,反而是前夫主動提出離婚,一走了之。
被前夫遺棄之後,我帶著幾歲大的女兒過著單親家庭的生活。幸好,當時得到我父母的體諒和支持,我和女兒在傷痛和艱難中,仍有動力和勇氣繼續生存下去。在離婚初期,我為生計而忙不過來,已沒有空間與心情去想再婚的事,亦對婚姻失去信心。但在父母的鼓勵和女兒的支持下,我才有勇氣與現任丈夫結婚。
這段婚姻,對我和現任丈夫來說,都是我們第二段婚姻。他的妻子因病離世,他便帶著兩個兒子與亡妻的媽媽(下稱前岳母)一同生活。兩個失去原來配偶的人相遇,經過彼此了解,雙方也感受到對方的扶持,我們便下定決心,共同組織一個新家庭,讓自己的兒女再有爸再有媽。
我家的三代關係:
在結婚初期,我們與丈夫的前岳母一同居住,但日子並不易過。她一直視我為外人,也令我與兩個繼兒子常常產生誤會,讓我們的關係無法拉近。為了減少三代之間的矛盾與磨擦,我們一家六口另覓新居,將原來的住所留給她居住。原以為我們可以展開新的家庭生活,豈料前岳母經常與兩個繼子見面,沒有停止運用她的影響力。我明白她著緊孫兒,亦不相信我這個繼母可以全心全意去愛護他們,所以才向繼子訴說我的不是,這點不難理解。可是,當時我和丈夫實在沒有額外時間和心力去處理三代關係。我在短時間內成為四子女之母,要照顧他們的起居生活和學習,已忙得要命。丈夫為了養活一家六口及上一代家人,他承受的壓力亦非常大。我們終日為這個家忙忙碌碌,已無暇理會前岳母對兩個兒子的影響。
無獨有偶,丈夫的爸爸(我的老爺)也是大大影響我們家庭關係的人。為了方便照顧老爺,他搬來與我們一起居住。老爺的管教非常嚴厲,我們一家人也很怕他,他的出現令家庭氣氛常常處於非常緊張的狀態,大家擔心稍有不慎,便遭老爺苛責。作為繼媳婦,我不可與老爺的管教方法相差太遠,我也被迫變得管教嚴厲,免得被老爺埋怨我這個繼母失職。對於我與前夫所生的女兒,她的處境更不容易。在四個子女之中,只有她一人與老爺沒有血緣關係,而老爺待她,又確實不像他待其他兒孫般親密,難怪女兒一直感受不到被爺爺接納、愛護和照顧。
我的四個兒女:
我由一個女兒的母親到成為四個兒女的母親,除了照顧他們的起居生活,大部份時間忙於協助他們完成功課,及預備測驗考試。為了有更多時間照顧兒女,我決定放棄工作,成為一個全職媽媽。日子依然非常忙碌,就如每週幫四個子女剪手甲腳甲,同一時間16隻手腳伸出來,啪啪聲此起彼落。我每日的生活,就如剪手腳甲一樣,在啪啪聲中匆忙度過。
當初擔起繼母的角色,丈夫給予我一個寄望,便是不可讓兩個兒子學壞。「不可學壞」這句說話時刻鞭策著我。我不單要滿足丈夫的要求,也希望自己恰如其分,做好一個母親的角色。但有時愈想教好,卻惹來愈大的反效果。可能兩個繼子已踏入青春期,他們變得反叛,不願意順從父母的意見。小兒子的學習態度尤其欠佳,我需要花更多時間去管教他,我與他的磨擦自不免增加。他對我的態度漸趨惡劣。而我在巨大壓力下,也按捺不住自己的脾氣,曾出手打他,他也曾出手「回敬」。曾經有一次,因他對我大打出手,最終我要報警求助,期望藉此警戒兒子,而不是想用法律制裁他。幸而,兒子經歷此教訓後,他開始學習控制自己的脾氣,再沒有對我動粗。現時,兒女們長大了,最親我的竟是這個當日曾向我動粗的小兒子,而最疏遠我的,卻是當日不多作聲的大兒子。原來在他心中,一直不肯承認我這個繼母。
我知道自己作為母親及繼母也有犯錯的時候,但我當時為人母親的壓力也是非常大。當時丈夫肩負著一家的生活開支,他只得拼命工作賺錢。他承受巨大的工作壓力,根本沒有多餘時間及心力去分擔管教兒女的事。因著不可讓兒女學壞,我大部份心神都花在反叛的繼兒子身上,而兩個相對乖巧的女兒,我卻忽略了她們的成長需要。在兩個女兒十多歲的時候,她們相繼要求前往外地升學,我才醒覺自己對兩個女兒造成的傷害。對於長女(我與前夫生的女兒),她介意自己的媽媽給繼兄弟的時間比給她的多,她感到被冷落和不受重視。我卻為了要做好丈夫給我的委託——要讓兩個繼子學好,便顧此失彼,忽略了自己親生女兒的感受和需要。長女在15歲那年便毅然決定獨自一人離開這個家。她長大後向我告白,原來在她眼中,我是一個偏心的媽媽,她不明白為何我只顧著兩個繼兄弟,而乖巧和聽話的她,卻得不到父母的關注。再加上她感到繼兄弟姊妹對她的排斥,繼婆婆和繼爺爺對她冷漠看待,陪伴著她的只剩下巨大的孤單感,當時她唯一的出路,便是逃。
至於幼女,她同樣選擇離開這個家。她本是一個乖巧和讀書優異的女兒。可是,在她成長過程中,經常面對家人之間的衝突,如繼兄對我用暴力,及家中各人的情緒都不穩定。她實在被嚇怕了,她不單出現情緒問題,成績也一落千丈。她不喜歡這個家,所以她的出路也是逃。中學畢業後,她也去了外國升學,至今也不願回來與我們生活。
四個子女,每個都渴望得到父母的愛,可是他們總覺得父母愛得不夠,更誤會父母是偏心的。他們各有心病,心中彼此妒忌。幸而,兄弟姊妹之間沒有太大的爭吵,也沒有視對方為仇人,只是沒有家人般的親密。他們現在長大後,可以像朋友般相待,已經是不錯的發展。
過來人的心聲:
回顧過去,作為四個兒女的母親,最大的挑戰是生活壓力。在子女求學時期,要協調他們完成功課和追趕學業,我已用了很多心神與時間,哪有額外時間培養親子感情。我知道夫婦二人一起管教是最理想的做法,可是生活在香港這個社會,需要應付住屋、生活和學費等開支,同時也要供養父母,丈夫只得拼命工作去應付三家八口的開支,他又何來有精力去兼顧家中的事呢?我只得一人獨力去擔起管教子女和家中大小事務等工作,讓丈夫可安心工作。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要面對現實生活的種種壓力,我也實在分身乏術,未能做到子女心目中的好媽媽。
孤單與無助是當時我作為繼母的感受。若當時社會有較多資源及服務去幫助再婚家庭,如輔導、教導和實務性的支援,我相信可以較好的預備和學習做一個繼母的角色,亦可幫助我、丈夫與子女去紓緩情緒,及適應再婚家庭的生活。盼望現在的社會,可以提供更多適切的服務,去關顧離婚或再婚人士的心靈,幫助更多有需要的再婚家庭度過艱難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