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厄運
鮑潔雅
社工(輔導服務)
剛遇見巧玲(化名)時,她已踏入第三段婚姻,幾個月前,她剛剛跟現任丈夫誕下一名兒子。然而,丈夫大多數的日子居於內地,巧玲經常要獨力照顧三名子女,令她感到很大壓力。大兒子更十分反叛,性格憤世嫉俗,常埋怨媽媽為何要帶他來到這個世界,經常隱閉在家中沉迷打機,不願讀書工作。巧玲多年前移居香港,社交支援較薄弱,面對家庭重擔,她感到十分抑鬱,更不時有輕生念頭。幸好,她想到可以嘗試尋找輔導服務的協助,希望這能對自己、孩子和現在的婚姻有所幫助。透過是次輔導歷程,她深深體會到:「婚姻關係會受著成長經歷所影響,先處理好自己生命中的傷口和雜草,才能更有信心邁步向前」。
多年前巧玲剛遇到比她大十多歲的第一任丈夫,被他的愛護有加所打動。婚後懷孕,她開始發現丈夫經常不回家,經常嗜賭及嫖妓,其後丈夫亦不時提出不合理的性要求,令她身心受到很大的創傷。她幾經掙扎終於決定離婚。巧玲感恩她當時尋求了專業輔導員的協助,也信了主,成為基督徒,她堅強地度過了艱難的日子。
巧玲與第二任丈夫初相識時,他表現很斯文純品,她因而選擇與他結婚,來港後始發現丈夫脾氣很大,常打罵兒子,也有奇特的性癖好,又傷害了她的家人。巧玲與他生了一個兒子,但她最終也無法忍受而決定離婚。
要承受過去一次又一次婚姻離異的心靈創傷,又得面對現在與大兒子十分惡劣的關係,這都令巧玲感到很自責和沮喪。她同時還要面對教友街坊的歧視,這亦令她感到自卑。輔導過程中,巧玲釋放了心中鬱結的情緒,她重新肯定自己的堅毅與愛心,學習如何面對別人的眼光,對生命也重拾盼望和信心。她決心好好愛惜自己,也積極做運動,這令她抑鬱的情緒大有改善。
生命對巧玲來說好像是不斷的厄運,重覆又重覆的婚姻創傷,源於她成長中未經處理的傷口。她自小家中兄姊早年便過身,她有一弟一妹,父母都疼愛弟妹而忽略了她。她缺乏愛,更懷疑自己是否可愛,內心感到焦慮和不安全。她極渴望得到愛,於是她努力為家人付出,以滿足父母的期望。她壓抑著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並努力討好家人。她六歲便開始煮飯和做家務,15歲已要外出工作,供弟妹讀書;可是家人對她卻十分冷漠,令她感到被拒絕和深受傷害。回想童年,她都在淚水中度過。
巧玲七、八歲時更多次被性侵犯,她的媽媽卻不容許她出聲表達出來,她只好把秘密埋藏多年。這些經歷令她有很大的羞愧感及自我批判,自我價值也極低。她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也不配得到幸福。她對愛有強烈渴求,過度的渴求令她難以認清前夫的為人,並對他們投射了自己的幻想。她先後吸引了兩位有性沉溺的前夫。在過去的婚姻中,低自我價值亦令她未能為自己定立健康界線,她因而遭多次侵犯也不懂拒絕。
巧玲了解到受成長背景創傷的影響,她接觸到自己內心受傷的小孩,接觸到內心的恐懼、羞愧與悲傷。連結到失落的愛,她處理到對父母的心結,讓心靈的傷口療癒,並學習好好愛自己,做自己內心小孩的好父母。在關係上她亦不必承擔拯救者的角色,學習建立健康的界線。
回顧兩段婚姻中的得失,當中她學習到過去可能太渴求愛而看不清楚對方的性格,她學習為自己定立界線,要好好保護自己、尊重自己,她決心不再把所有渴求的重心投放在婚姻上。將來她亦會進一步去接受治療,處理童年被性侵犯及前夫的侵犯所帶來的心靈創傷。對於前夫,她心中也沒有太多怨恨,反而她的焦點都放在目前如何活得更好。
要照顧三名子女及面對一段新的婚姻,前面的路雖然毫不容易,巧玲決心從好好欣賞及愛惜自己出發,這樣才能健康地愛丈夫和愛孩子。此外,靠著信仰,她能帶著力量,堅信明天充滿希望,人生可以寫下全新的幸福劇本。
認識巧玲,她的故事令我感到很震撼,從小到大,她遭遇到那麼多的艱苦,經歷那麼多的創傷,仍然堅毅的生活。丈夫不在她的身邊,她一個人十分堅強照顧幾個小孩,我看見她六歲的女兒天真爛漫,在媽媽滿有愛的照顧中成長,她很開心,看不出她來自不完整的家庭。巧玲遇到困難,會很機靈的找資料去解決問題,可能正因為她自小擔起家務和供養弟妹,鍛鍊出她的能幹與承擔。
她並沒有怨天尤人,對前夫也沒有太大的怨恨,也沒有沉溺在痛苦自憐中,她是個負責的好媽媽。她勇敢的面對過去的創傷,開放、謙卑的去接受治療。在她身上展現善良、寬恕與愛。我打從心底十分佩服巧玲,也深信漸漸康復起來的她,能跨過眼前困境,踏上幸福之路。